歷史沿革(一)

臺北醫學院藥學系自1960成立迄今,已有48年。2000年原臺北醫學院升格為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則升格為藥學院,與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成為本校之五大學院。目前藥學院下有藥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生藥學研究所(碩士班)、臨床藥物基因體學暨蛋白質體學碩士學位學程、中草藥臨床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及生技醫療產業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由於階段性任務已完成,生物資源技術學系於2006年停止招生,師資陸續歸建於藥學系。

藥學院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發展約可分為

(1)1960年至1969年草創期;
(2)1970年至1979年艱困期
(3)1980年至1989年成長期;
(4)1990年至2000年改革期;
(5)2000年迄今之茁壯期


1960年至1969年草創期

本系首任系主任徐型堅教授於1961年到任後,開始規劃藥學專業之課程及網羅師資,創系師資陣容主要有生藥學的那琦教授(藥檢局)及顏焜熒教授(日本)、藥物化學的楊藏雄教授(高醫藥學系主任)、藥品及食品分析的徐型堅教授(藥檢局)及林玉盞教
授(台大醫學院)為主軸,他們皆為國內外知名壯年之專家或學者,而藥劑學及調劑學則由李族旗教授(省立基隆醫院藥局主任)與許漢榮教授(省立台北醫院藥局主任)兼任,到了60年中期又陸續延聘姜宏哲教授及林于教授,講授理論化學及藥劑學,年輕之本校
及高醫藥學畢業生多人陸續加入助教陣容。當時每一專任教授底下聘有三位助教,指導學生實驗課及協助教授研究,奠定藥學系初期完整之師資陣容。

藥學系實驗室及教師研究室初期分散於藥學大樓第一、三層及共同學科大樓第一層,該二建築物已於90年代中期陸續拆除或改建為公園及拇山學苑(學生宿舍),只遺留於前期系友之記憶內。此時期之藥學系同學於1963年及1964年分別成立自然會及北藥聯誼社,至1969年合併為北藥學會,為目前藥學系學生會的前身。

當時藥學教育及研究係以基礎藥學或化學為主軸課程,注重藥物化學、生藥學及天然物化學等研究,而基礎醫學相關例如生物化學、生理學、微生物及藥理學與醫學系合班上課,由台大醫學院知名教授輪流來校授課,收穫不少。經徐系主任安排,藥學系實習於三年級暑假開始,分別赴醫院藥局、藥廠、及公私立研究機構實習,分為上下二期各一個半月。當時國內公私立醫院數量及規模不似今日,去醫院實習同學則居少數。藥學系第五屆畢業生從1968年開始,必須參加考選部醫事人員檢覈考試,合格始得申請藥師證書及執業執照。

昔日雖無研究所課程,當時許多同學利用課餘時間爭赴教授研究室參與研究,研究成果不輸今日研究所之成績。當時一位專任教授月薪才新台幣3,000元而已,但藥學系教授之研究成果仍獲得美國必安研究所美金壹萬元(約為台幣40多萬元)之捐助,購置國內
仍屬罕見之先進高貴儀器IR光譜儀及電子偏光計。教授們除教學外亦不忘進修,楊藏雄教授由國科會資助赴美國Wisconsin大學研究一年,那琦及徐型堅教授赴日本京都大學及東京藥科大學進修,先後榮獲藥學博士歸國服務。

早期畢業生因國內藥界環境不佳,就業不易,多數赴美、日留學,就讀研究所,進修基礎藥學及基礎醫學,這批校友分散於藥學院及醫學院基礎醫學科,成為本校師資核心的來源,亦有於臺大、陽明及成大醫學院任教者。

 

臺北醫學院藥學系夜間部(1963-1996
 
配合教育部大專夜間部學制,本校於1963年成立五年制夜間部藥學系,招收高中畢業生女生或在職青年男生入學,利用晚上及週末時間上課,註冊費與日間部不同,採學分計費,故學費甚為低廉。藥學系每年有日夜間部近200位新生入學,成為本校第一大學系。夜間部師資係以原藥學系教師兼任,上課時間雖有異,但課程設計、上課內容及師資陣容均無差異。夜間部同學中不少已具醫藥相關之社會經驗或為其他科系轉入之在職進修大專畢業生,精神值得鼓勵,畢業後社會成就均受藥界之肯定。
 
1997年因大學組織法修訂停招夜間部,造成在職青年喪失進修藥學的機會,殊多可惜。夜間部總計招生30屆共2800名畢業生,造就不少藥界精英。夜間部停招空出之100位名額於1997年轉型成為藥學系第二部,同時與日間部參加大專聯考招生及分發,各招100名,成為「藥學系」及「藥學系第二部」二個四年制之學系。該二個系課程內容、學雜費,授課教師都一樣,均於日間上課。至2006年廢止藥學系第二部招生,整合成一年招收200名新生之藥學系。夜間部首屆畢業生從1968年開始參加考選部醫事人員檢覈考試,合格始得申請藥師證書及執業執照。

 

1970年至1979年艱困期
 
徐型堅系主任1977年起兼調訓導處主任,藥學系改由楊藏雄教授接任第二任系主任。楊教授接任後,於1979年,增設「藥效藥劑學」(今為「生物藥劑學」)及「臨床藥學及治療學」必修課,由甫歸國之陳繼明及陳國棟二位老師講授。陳繼明老師於1982年由國科會進修計劃補助,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一年,研修藥物動力學。
 
值得一提的是,該時期藥學系學生會的同學對報刊編輯十分熱心,四處募款籌設經費編印刊物,曾陸續發行學生刊物數年,計有「藥學會刊」及「藥學會報」,其中「藥學會刊」曾榮獲1977年全國大專學生刊物比賽名列冠軍。


 
成立藥學研究所碩士班(1983)及博士班(1988)
 
在謝孟雄校長主政時期,楊藏雄系主任籌設藥學研究所碩士班,向教育部申請三次終於在1982年奉准,成為本校第一所成立研究所之學系,由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並於次年招收首屆五位碩士生。1983年,楊系主任任期屆滿後由本系首屆校友陳朝洋教授回校
接任第三屆系主任兼研究所長,獲董大成院長撥款100萬,購置一批基本研究儀器設備,使本系研究設備得以充實。由於研究生的參與及國科會開始開放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本系的學術研究活動亦隨之帶動起來。
董大成校長任內,藥學實驗室及研究室空間嚴重不足,由原有藥學大樓1、3樓擴充為全棟三個樓層。20多年來,藥學系教師終於首次擁有自已的辦公室。此時期研究所畢業之何秀娥、何意及林淑娟等陸續加入本系教師行列,並以在職進修管道研修博士學位。創系時之那琦、徐型堅及林于教授則陸續於80年代初期退休或離職。
 
本系創系以來,一直未有專任之藥劑學專長之師資,自1983年起,陸續由日本延聘許光陽校友、由美國延聘許明照校友回系服務,藥劑學領域始有較為完整之師資,開啟生物藥學及製劑學之教學及研究。留日校友徐鳳麟博士亦於
 
此時加入生藥學的教學及研究行列。校內共同學科吳安邦教授講授物理化學,也於研究所成立後轉入本系教師編制。為加強因應藥師執行中藥調劑之能力,本系新增「方劑學及實驗」、「炮製學及實驗」及「本草學」等科目供學生選修,同時於1983年起開設中藥學
分班,約計連開十餘班次,提供現職藥師實施持續教育以取得中藥調劑執業資格,楊玲玲教授以中藥專長及研究並榮獲1994年度十大女青年之表揚。
 
80年代中期江萬煊校長任內,國內大學急速發展,學生人數因增系不斷增加,致使教學硬體設施明顯落後,江萬煊校長以誠樸精神經營校務,因而節餘甚多經費,加上當時校園四周闢建道路及公園,有數批土地被市府征收,包括原藥學大樓及現今吳興街220巷,
獲數億元補償金。另外,教育部開始補助私校儀器設備經費,本系首次購置昐望許久的90Mz磁鐵式核磁共振儀,對藥學研究之效率助益甚多。
 
1987年本系曾邀請留美製藥界傑出校友,於校內舉辨「最新製藥技術及GMP研討會」反應熱烈。為提昇研究層次、培養高級藥學科技人才、及提供在職青年進修管道,本系於1988年成立博士班,下設生藥、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及藥劑學四組招生,開始招收博士生二名,成為校內第一個成立博士班之學系。
 
當時國內正興起校園學生民主運動,同學展開與北醫行政單位、董事會抗爭,要求改善教學環境及硬體設施。當時台灣大專院校興起一股教授治校之風潮,江萬煊校長則推動校內學系主任之選舉,由各系編制內的專任教師普選學系主任,1989年第四任系主任由
第二屆校友陳繼明教授接任,開始規劃教研大樓8、9層為藥學系新家。
 
因應學生訴求,學校內之校務、行政、教務或系務會議內均有學生代表列席參加,可直接知道行政及教學運作,並提出諸多建議。1989年學生團體則成立北醫學生自治會及學生代表會,首任會長經全校同學普選由藥四王漢琅同學當選。